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
第10週: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
閱讀文獻:
2011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(2012出版,文建會),頁10-21
2011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
更多→Taiwan Cultural & Creative Industries /文化部
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
第8週:專題演講(文化創意產業實務)

演講者:楊紹昌,姆姆抱抱( MuMu Hug)動畫原創者,首映創意
主題: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與實務
《姆姆抱抱》(MuMuHug)
《姆姆抱抱》(MuMuHug),為臺灣動畫公司「首映創意」(SOFA Studio)的作品,製作歷時三年,目前發展一~四季,共52集。全作品無對話,僅靠肢體表演,於2008年12月在東森幼幼台首播,日後臺視也在2011年播放該片。目前海外授權超過八十國,尤其在南韓的表現最為突出。
內容
敘述一隻藍色的海洋生物姆姆獨自一個人生活在島上,每天都有不同的朋友來找他彼此互動的故事,並希望藉由淺顯的故事教導小朋友為人處世的道理。
官方網站
首映創意《姆姆抱抱》官方網站
首映創意《姆姆抱抱》部落格
引用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hant/%E5%A7%86%E5%A7%86%E6%8A%B1%E6%8A%B1
http://www.51cacg.com/viewInfo-2-7-4133.htm
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
第7週: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 - 2
閱讀文獻:
鄭秋霜,文創產業人才大會師。經濟日報,2011年9月19日。
文創產業 人才大會師[100.9.19經濟日報C9]

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、柏合麗創業投董事長楊登魁、和通國際董事長黃翠慧等企業人士,上周三(14日)在「創投展翅.文創起飛」記者會中,手拿「登機證」和行政院長吳敦義、文建會主委盛治仁,以及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、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等文創人代表,象徵性地共同登機,宣示政府和企業界全力投入文創產業。
場景再往前移,不論是史上成本最貴國片《賽德克‧巴萊》、今年全台最熱血的電影《翻滾吧!阿信》、金控集團投資的《殺手歐陽盆栽》等首映會,也都可看到商業界與文創界人士共聚的場面。
在這股商業與文創界匯流的趨勢下,除了檯面上常見知名企業人物及文創人身影外,檯面下還有更大一群「隱藏版」的低調跨領域專業人士,都已跨入文創界,正準備改寫台灣文創產業新版圖。
政府+企業 帶文創起飛
今年是台灣文創產業的「資金元年」,促成商業與文創的匯流,重要推手是文建會「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方案」選出12家專業創投管顧公司,結合政府的國發基金與創投業者的資金,由官方與民間共同投資優秀的文創標的。
此政策不只帶動民間資金投入文創產業,也讓多數對文創產業不熟悉的創投管顧公司,悄悄招兵買馬,強化文創相關人才陣容,促使跨領域人才八方雲集文創產業新疆土,打破過去文創產業只見創意人自己耕耘的局面。
12家文創創投中,少數不具企業集團背景而由專業經理人組成的豐利管顧為例,核心人物董事長林銘遠是資深創投人,曾任美商中經合創投董事總經理、台灣工銀科技顧問公司資深副總經理等。副董事長喻威儀學的是工程、企管,但曾任職TVBS、三立、滾石,熟悉電視娛樂及音樂圈,也是三立電視監察人。其他成員還包括曾任瑞士銀行(UBS)台灣區風控長的陳增源、曾任中租企業團董事長辜仲立特別助理的楊嘉銘,最近更網羅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、前北京遊戲橘子營運長賀立祥加入團隊。
郭台強投資的中影管顧公司總經理詹婷怡,是熟悉智財權的律師,曾任職正崴集團、資策會,還曾擔任文建會委外的文創辦公室主任,並學過電影製片,也在北藝大電影創作學系任教,她還是電影《父後七日》的監製兼製片。
詹婷怡指出,過去擔任智財權執業律師時,她所處理的案件常涉及文創領域,她幾年前就看好文創產業,很早就想投身此新興領域。
曾在學學開過課的台灣、日本Nike前總經理張榮華,最近到學學文創擔任副董事長。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玲表示,將借重張榮華雄厚的品牌及亞洲布局經驗,帶動實聯學學投顧所投資的文創產業。
整合型人才 需求孔急
《殺手歐陽盆栽》製片黃心懋,雖未加入文創創投公司,但積極與文創創投業者保持良好關係。畢業自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他,出身雷曼兄弟投資銀行,還曾當過歌手,曾在大陸工作多年,熟悉大中華地區的傳媒及互聯網產業。
投入文創創投的跨領域人士,或許不像檯面上的主要金主或知名文創人,具有高知名度,卻極可能是改寫台灣文創產業版圖的實際執行者,因為發展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或許不是資金,而是人,特別是懂商業又懂文創,具備不只一種專業的「T型人」、「A型人」、或「混搭人才」。
不過,雖然有這麼多跨領域人才擁入文創創投領域,如何找到整合型人才,才是促成文創創投成功的要素。
一位投入文創創投的企業大老就坦言,現在文創創投主要投資項目都是影視類,但非影視類的台灣文創產業,「看起來琳瑯滿目、抓起來二二六六(台語,意指零零落落)」;透露出文創產業多半微型、不易評估等特性,也凸顯如何找到整合型人才,以便讓小型標的、零散計畫或創意可以整合落實成可供投資的標的的迫切性。
受到「錢進文創」產業的帶動,跨領域人才正八方來會,文創從業者希望創投業者帶來的不只是資金,還有人才、策略等資源,以打破過去文創產業只有文創人孤軍奮戰的身影、企業金主與專業經理人卻隔岸觀望的情形。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gUpXl66CAh7J4ExlhKDdjmZgVw--/article?mid=7068&next=6657&l=f&fid=40
第7週: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況 -1
閱讀文獻:
蕭如君 撰 2011:文建會奠基台灣百年文創(盛治仁:打造台灣品牌為華人文創「精品」)。卓越雜誌, 2011年4月,頁 24-27。
文建會奠基台灣百年文創
盛治仁:打造台灣品牌為華人文創「精品」
創意台灣
文.蕭如君 攝影.陳之信 圖.文建會媒體公關組提供
台灣百年盛世,文建會集思廣益推出系列活動,邀請舉國同慶,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整體規劃更是縝密佈局,文建會在這一年中鋪了哪些路?今年又會如何鞏固文創產業?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將在專訪中道出他的建議與期許。去(99)年1月7日《文化創意發展法》三讀通過,三個月後文建會火速成立「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」,希望藉由單一窗口整合跨部會資源,以協助產業輔導、產業研發、財務通融、人才培育、市場拓展等服務與媒合機制;盛治仁表示,回顧這一年,文創法的通過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,確實提供許多有利的工具。
釋出60億 民間創投競相角逐
針對資金面,盛治仁指出,文建會得到100億國家發展基金作為文創投資應用,並撥出其中60億徵求民間創投公司投資,期待以政府的資金吸引民間資金投入,共同活化文創產業。
「目前已有約30間台灣大企業角逐招標案,他們願意把資金投入文創發展,並且正摩拳擦掌期待激發火花;我認為,藉由政府帶頭點火的動力下,民間一起參與,這樣台灣文創產業才有機會作大,」盛治仁透露,民間企業領標的情形比之前最樂觀的預期更好,的確是很健康的發展方向。
另一方面,盛治仁興奮地說,文創基金同樣深受台灣科技大老們看好,不僅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宣布成立「台灣文創一號」,正葳董事長郭台強、威盛董事長王雪紅也相繼成立「中影文創基金」、「CatchPlay創投一號」,每個基金少則三億、多則十億,規模可觀,初估已累積20個文創基金,「這表示民間企業也感覺到政府企圖發展文創產業的決心,現在的整體氣氛高漲,大家才會一同響應」。
文博會、藝術生活節 意義深遠
提及過去這一年來舉辦的文創活動中,盛治仁認為,最令他引以為傲的是「文化創意博覽會」以及「華山藝術生活節」,「對文建會來說,這些都是新開拓的業務,對台灣文創的發展極具意義,而且反應與口碑都很不錯」!
去年11月第一屆文化創意博覽會盛大開幕,為台灣文創史上翻開亮眼的一頁,集中全國文創產業資源,作為串聯國內外重要展會、政府部門、學術單位、文創業者等單位之間的平台,協助台灣文創業者拓展國內外市場。盛治仁說,希望能夠將台灣文博會提升為亞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盛事,雖然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,但是他相信以台灣文創的蓬勃生命力,經歷兩三次之後必定能成為國際上享譽美名的文博會。
此外,去年10月首次舉辦的「華山藝術生活節」,盛治仁說:「相當成功!」吸引了8萬多參觀人次,等於向台灣各類表演藝術家宣告,文建會在華山園區提供一個定時、定點露出的「表演藝術交易平台」,不同於以往表演藝術活動的舉辦多為零星散佈式,容易曇花一現。
華山藝術生活節以四年為目標,廣納各類動態表演活動與靜態展示,在親民的展演場域直接與民眾接觸,讓國內外策展人可以彼此交流,台灣的表演團隊也有機會嶄露頭角,邀請全民發動「華山起藝」!
百年文創輔助計畫開跑!
除了文創慶典,文建會更推出數項補助計畫。首先,「媒合計畫」。由於文創產業涉及創意、生產、行銷、通路,盛治仁惋惜地說:「以往文創產業並沒有緊密交流,很多年輕人去參加國際設計比賽,獲獎後卻乏人問津,非常可惜,他們有新鮮的創意,卻沒有資金和技術得以量產」。因此,文建會出面整合平台,如果彼此結合成功,可以向文建會申請經費補助。
再者,「圓夢計畫」。文建會有感於台灣中小型文創業者苦無資金,因此提供創業資金,協助小型公司或是獨立個體的創作者,並提供輔導,以期順利達到產業化。盛治仁補充:「有意者可以提案呈交文建會,經由審查具有創意以及可行性的提案,便會幫助他們跨過門檻」。
盛治仁指出,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更是今年著墨的重點,去年首度推出的「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鑑計劃」精彩落幕,可謂是給予文創新的著力點、啟發更廣泛的可能。以往藝文界的人不知道有哪些科技能夠結合,科技界的人也不了解能和藝文扯上邊,因此文建會希望雙方能有機會發現彼此的優勢。
透過工作坊的拉攏,雙方發表各自的發展現況,彼此有基本認識之後,有意結合者也能夠向文建會申請補助。「這些都是值得作的,」盛治仁相信,台灣的科技和藝文發展已到達高水準,雙方結合起來將會相當亮眼,足以讓台灣立足國際。
文創院 兼具研究與輔導
文創要發展產業化,也不容忽視研究的支撐。文建會今年開始籌備「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」,預定2012年正式運作。藉由政府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,透過調查研究、統計分析、辦理研討會、組成智庫小組等方式,建立全球文創產業情報網及資料庫,並持續編印年報,彙整台灣各地的文創發展事件,以及國際文創情報與趨勢,作為政策擬訂的參考,讓業者能夠據此進行產業研發及市場拓展。
「推廣工業有工研院、資訊有資策會,因此文建會積極爭取,文創也應該有整備的工具,而立法院也順勢通過,」盛治仁解釋,文創院需要一批專業的人才,不一定需要公務員的資格,只要真正了解和有心推廣文創的人便能加入團隊。
留心地方 再推五大創意文化園區
台灣地方之美,經由產業串連更能大放異彩!文建會為加強文創產業的「集聚效應」,鼓勵縣市政府投入地方文化產業發展,開辦「直轄市及縣(市)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發展補助專案」,地方政府若是有意整合政府與民間各界資源、推動藝文產業化涉及之創新研發、行銷或管理等,便能提出相關發展計畫。不過,補助採取競爭性質,透過審查每年核定8到10個地方政府,經費約1,000到1,500萬。
除了輔助地方政府,文建會更持續推動全台「五大創意文化園區」,分別為台北華山、台中、花蓮、嘉義四個舊酒廠以及台南倉庫群。目前各園區除了繼續修繕建物與整備環境外,文建會預定今年底前完成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促參案(ROT、OT、BOT),以期帶動周邊產業價值、促進整體區位發展。
提到華山的營運現況,盛治仁讚譽有佳,他認為華山的發展性是有目共睹;華山的ROT在去年打平,已經開始營利,BOT的部分也在今年準備啟動。「可惜其它四大園區的資源沒有台北那麼完備,自償性不足,較難贏得企業青睞,因此對文建會來說都是挑戰。」對此,盛治仁不斷強調「各個急迫」。
文建會思考,既然沒有業者願意整體經營,以整體園區為經營目標反而減弱獲利的可能,於是採取分棟招標,例如園區內保有製酒的館廠,便邀請台灣菸酒公司來「認領」。
事實上,五大園區在初步規劃時,被賦予特定發展方向,分別為華山園區-「文化創意產業、跨界藝術展現以及生活美學風格塑造」、花蓮園區-「文化藝術產業與觀光結合的實驗場域」、台中園區-「台灣建築、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」、嘉義園區-「傳統藝術創新中心」、台南園區-「台南創意生活媒體中心」。
不過,盛治仁透露,有些定位可能已經不合時宜,當初的規劃偏向學術研究建議,因此,文建會目前因應對策即是「因地制宜」。「必須以實際經營者的角度為發展重心,回歸市場機制,框限方向反而阻礙其他發展可能性,萬一無法吸引人潮,廠商也只有挨餓的份,更遑論激發產業集聚效益,」盛治仁有感而發。
台灣文創利基 多元自由生活
盛治仁剖析,大陸發展文創產業的優勢在於政府資金雄厚,並且一呼百應,藉由政府的力量可以在瞬間推出具指標性的活動,亮點馬上曝光;然而,劣勢則是深入程度和文化素質普及面貧乏,不一定能夠支撐得起產業。
「台灣的情況正好相反,創意澎湃揮發,加上台灣民眾文化素質普及,正好呼應我們多元自由的生活方式,正是台灣明確的優勢所在,」他感性地說,文創要生根,才能活得久,台灣雖然腳步慢了一點,卻能夠更為紮實。
面對現在發展文創產業時機正好,盛治仁呼籲,台灣文創業者必須仔細思考本身的利基為何,要有耐性發展出自己的特色,再累積口碑,因為發展文創最怕的就是「一窩蜂」,反而失去永續性。
文建會的當務之急是「環境整備」,並積極將「台灣」品牌,提升為華人文創世界中的「精品」,加強影響力與喜愛度。最後,盛治仁提醒:「台灣文創業者要注意,競爭者並不是只有台灣;不過,換句話說,整個華人市場都可以是台灣業者布局的天下」!
引用:http://www.ecf.com.tw/newMag-page.php?a_id=1889
訂閱:
意見 (Atom)